关于amf
艺术与媒介论坛(amf)由浙江大学艺术美学研究中心主办,旨在通过聚焦创作前沿,搭建策展人、艺术家与各领域学者的常态化对话机制,反思当下艺术与媒介双重领域的交叠议题。本届amf将于2021年8月26日在线上举办,主题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艺术与世界主义”,联合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大乾艺术中心支持,并邀请来自浙江大学、墨尔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与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十二位嘉宾进行深入探讨:在当今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方不信任、分离、冲突和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概念是否已经过时?以新媒介为载体的视觉与听觉艺术实践是否会在城市美学与传播、公共艺术介入等方面带来新的尝试?论坛将从“少数族裔、网络社会与未来主义”、“地下、实验与声音”、“视觉艺术与世界主义”三个部分来进行跨语言、跨领域、跨方法的焦点讨论。
amf议程
开幕式8:30 am-9:00am
尼克斯·帕帕斯克爵迪
nikos papastergiadis
尼克斯·帕帕斯克爵迪,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曾任曼彻斯特大学讲师,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和剑桥大学。为政府机构提供有关身份认同问题的战略咨询,并与艺术家和国际知名理论家如约翰·伯杰,吉米·达勒姆和索尼亚·博伊斯等展开项目合作。他同时还是澳洲人文学院研究员,剑桥联邦信托研究员,剑桥克莱尔学院成员,塔斯马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南澳大利亚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希腊当代文化中心联合主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数字技术研究当代艺术和文化机构的历史变迁。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流放的现代性》(1993)、《流散中的对话》(1998)、《移民的动荡》(2000)、《隐喻与张力》(2004)、《空间美学 : 艺术场所与日常生活》(2006)、《世界主义与文化》(2012)、《环境透视》(2013)。参与编辑十余部作品,发表多篇散文。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现在悉尼双年展、利物浦、伊斯坦布尔、集装箱艺术馆、台北、里昂、塞萨洛尼基和卡塞尔文献展等主要展览中。 (第三场演讲议题 世界主义 : 从道德条规到创意自为 cosmopolitanism: from the moral imperative to the creative constitutive)
王建刚
jiangang wang
王建刚,浙江大学艺术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巴赫金研究学会理事等;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学、文艺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曾主持多项国家社科研基金项目,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语境和基本问题、巴赫金文艺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后理论时代与文学批评转性等。出版专著《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等。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浙江学刊》、《理论与创作》、《东方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肖剑
jian xiao
肖剑,艺术与媒介论坛策划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介与文化分析博士,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原英国《诺丁汉晚报》记者、《mind》海外记者、英国“new art exchange” gallery 策展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美学与传播、公共艺术介入、媒介与文化分析等。出版英文专著《punk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 中文专著《影像 - 城市 - 历史:1891 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 即将出版 )。发表在中英文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已有二十余篇,集中在文化研究 ( 如《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传播学(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城市研究 ( 如《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流 行 音 乐 研 究 ( 如《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等方向,并与国内外学者共同完成创意城市著作、区域文化著作等。主持并参与多项相关科研项目,并担任《journalism practice》、《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ity、culture and society》等期刊评审。(第二场演讲议题:从地下原真到平台化联结: 中国朋克研究 from underground authenticity to platformised network: the case of chinese punk)
第一场 少数族裔、网络社会与未来艺术
9:00am-11:00am
当代艺术如何嫁接过去与未来,并为探寻多元文化样态拓展空间?少数族裔文化、差异与包容、敌意与接受等终极问题如何困扰着当代艺术实践与研究?讲座开场我们邀请了国际知名的策展人、艺术家、艺术研究学者以及专门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史学家交叉思考与讨论,以期为构想和实现数字世界中的当代艺术实践提供建议。
陳暢abby chen
太平洋東岸:流散亞裔的集結
pacific east: the promising assembly of asian diasporas
陳暢 (abby chen),曾于旧金山中国文化中心 (ccc) 担任艺术总监,致力于推动视觉艺术在华人多重文化身份和社会创新方面的表达。2019 年初加入亚洲艺术博物馆。追求、呈现并捍卫少数民族话语及其对活动空间的追求,常与少数民族、女性、性别少数族群不知名艺术家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工作。她策划的“women 我们”是近年华人女权主义视觉表达的重要项目。由她主导的公共空间和社区创新项目受到美国大型基金会的支持和扶植,是华人艺术家进行实验创作和与非华人艺术家互动的重要平台。
丹尼·巴特
danny butt
数字贸易的精神与世界主义的艺术
danny butt: the spirit of digital trade and the arts of cosmopolitanism
丹尼 • 巴特,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副主任,负责协调社会实践部和社区参与部的项目。博士论文主要研究艺术学校与大学部门的融合问题,并且扩展成书——《未来学院的艺术研究》,于2017年由智力/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place 杂志编辑,先后出版了《地方知识和新媒体实践》( 与乔恩 • 拜沃特和诺沃 • 保罗合著 )( 剑桥学者出版社 2008 年 )、《互联网治理 : 亚太展望》( 爱思唯尔出版社 2006 年 )。与奥克兰的集体组织“当地时间”(local time) 保持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在归属感和原住民自决话语的背景下,游客和原住民之间的相互作用。
黄孙权
sunquan huang
奇点之上:科幻小说,流体历史和虚拟实境
beyond singularity: sci-fi, fluid histories and metaverse
黄孙权,学者、策展人、艺术家、工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视觉中国协同中心乡土实践与空间生产研究方向导师。在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的所长职位上,已经举办过五届国际网络社会年会,建立了70位国际知名学者与百位青年学者的研究型网络,包含了以太创访人vitalik、微软社会策略发展的cto以及《基进市场》作者之一的glen、以及以及英、美、日、欧等重要机构的领导者。举办多场文艺黑客松(art hackatton),参与者超过400位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程序员。建立分布式网络平台的社交媒体平台实践(social.caa-ins.org),并与metadao共同在decentralland上打造了1940年代北碚城市的模型,将100年来的中国乡建思想搬到元宇宙上。逐渐打造出中国独特的文化—技术的新生力量网络。
罗清奇
clair roberts水平面聚焦:新空间里的中国艺术家the horizontal plane: chinese artists in new spaces
罗清奇 , 艺术史学家,中国现当代艺术研究专家。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艺术史副教授。出版了大量关于亚洲艺术、视觉和物质文化的书籍,并策划了多次展览。负责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 (arc) 项目——“重塑世界:中国艺术——从 19 世纪到现在”,重点关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国际背景。在墨尔本中学时就开始学习中文,普通话流利。后在北京语言学院 (1978-79) 和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1979-81)。获有文学学士学位、荣誉学位 (1983) 和墨尔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87)。曾任墨尔本中澳历史博物馆馆长 (1986-88),悉尼动力博物馆亚洲装饰艺术与设计分馆高级馆长 (1988-2010 年 )。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和亚洲历史研究院 (2006),主要研究笔墨画家、学者黄宾虹 (1865-1955) 的作品。完成博士学位后,成为格雷米·巴尔姆 ( 著名汉学家 )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 (arc) 的博士后研究员 (2007-9);担任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研究员 (2009-10);哈佛燕京学院协调项目研究员 (2011);阿德莱德大学艺术史高级讲师 (2012-2014)。
第二场 地下、实验与声音 12:00pm-2:00pm
音乐经常被描述为一种“通用语言”——从中国朋克音乐到西方主流流行音乐。而革新也正在驱动着当代艺术和实验音乐交叉领域的突破性实践,汇集了监视和收听系统、流媒体系统以及其他日常声音体验等生动实例。在这部分论坛中,中国朋克音乐专家、流媒体服务和全球音乐业务专家、声音研究学者与当代艺术和实验音乐的实践者汇聚一堂,深度探索数字时代的声音和音乐的未来。
盖伊·莫罗
guy morrow
形塑音乐产业:设计文化,音乐视频和虚拟现实
designing the music business: design culture, music video and virtual reality
盖伊·莫罗,文化艺术管理高级讲师,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主任。2017 年开始在大学任教,艺术家管理方面的专家,集中研究音乐、舞蹈和电影领域的敏捷管理实践。已经出版的著作有《艺术家管理 : 创意和文化产业中的敏捷性》( 劳特利奇出版社,2018 年 )、《设计音乐商业 : 设计文化、音乐视频和虚拟现实》( 最新作品 )( 斯普林格出版社,2020 年 )。目前正在研究澳大利亚唱片行业协会 (aria) 排行榜、新西兰 (nz) 排行榜和地区声田 (regional spotify)排行榜对澳大利亚现场音乐行业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创意及文化产业方面亦有丰富成就,曾通过直接进行管理、参与音乐及设计工作等方式,与多位澳洲知名音乐家展开合作,创造了不同的流行音乐场景,还曾与客户一起获得了五项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 (aria) 大奖,以及 aria 颁发的金奖和白金奖。
王婧
jing wang
世界主义声音美学反思:实验音乐与声音艺术管窥
rethinking acoustic cosmopolitanism through experimental music and sound art
王婧,艺术人类学者,声音研究学者,声音实践策展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mit 人类学访问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访问学者。美国俄亥俄大学跨学科艺术博士。出版专著《声音与感受力: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通过对中国声音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探讨了自由、情感和声音的概念。最新出版专著《half sound, half philosophy: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history of china‘s sound art》(bloomsbury, 2021)。在 国 际 学 术 期 刊 包 括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presentations, leonardo, leonardo music journal, 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organised sound 等,在国内学术期刊包括《新美术》,《音乐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声音研究,感官研究,艺术人类学。2015 年 1 月创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声音实验室。
乔尔·斯特恩
joel stern
如何像机器一样聆听人类的声音
how to listen like a machine listening to a human
乔尔·斯特恩,策展人、研究人员、艺术家,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乌伦杰瑞( 澳洲某部落 ) 生活、工作。曾在莫纳什大学教授“声音艺术”课程,并在负责“会展管理”项目期间,发表了博士论文——《窃听 : 政治、伦理和倾听的艺术》。他致力于研究与声音及听力相关的系列议题,包括声音、权力和控制;隐蔽监听和泛音监视;作为社会实践的复调音乐;实验性音乐和社区仪式;语音、声音、主观性;窃听和口技;机器监听的技术政治;废话修辞;流行音景;声学正义;作为证词的沉默;后人类、跨人类、和非人类的监听。2013 年,开始担任澳大利亚液体建筑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该艺术中心在当代艺术和实验音乐的交叉领域为听觉体验和批判性聆听创造了一定空间。与此同时,负责澳洲及国际的艺术节、研讨会、展览、音乐会及出版等事务,云顶国际8588yd的合作伙伴从大型博物馆、重要机构到以艺术家主导的团体和社区组织 (artist-led initiatives)。领导了名为 “其他电影”(other-film)( 一个研究艺术家动态影像和先锋电影遗产的集体 )以及“仪器制造项目”( 来自澳大利亚和亚洲的艺术家、音乐家和手艺人一道以工作坊的形式展览他们的系列作品 ) 的独立组织。2018 年,他与批判性法律学者詹姆斯·帕克一道,策划了庞大的项目——“窃听”( 内容包括展览、公共项目、工作小组、参观和出版 ),将液体建筑、墨尔本法学院、伊恩·波特艺术博物馆和惠灵顿城市画廊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来自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研究人员、作家、在押人员和活动人士的作品,来探讨“倾听的政治”这一议题。
第三场 视觉艺术与世界主义 2:00pm-4:00pm
在数字时代,视觉艺术保留了怎样的力量 , 它是否扮演了沟通地方经验和全球议题间新的桥梁角色?同时,即使视觉艺术实践已经展示出持续性的跨越国界的传播力量,其本地特性也使得基于世界主义和西方普遍主义的实践尝试遭受质疑。在这一部分论坛中,著名的世界主义学者,知名的国际策展人、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以及数字媒体未来学家一起探究视觉艺术作为全球流动和数字媒体时代的世界性力量的价值和作用。
侯瀚如
hanru hou
你的圍城,我的都會
your city, my cosmopolis
侯瀚如,男,1963 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90 年后移居巴黎。现任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 (maxxi) 艺术总监,兼任欧洲、亚洲以及美国多个艺术基金会的委员和评委。1997年至2000年,侯瀚如策划的“运动中的城市”,探讨了当代亚洲城市建设与艺术的互动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该展览已在全球七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了国际艺术和建筑界的高度关注。他一直关注城市空间中艺术的形态和可能性,并策划了一系列公共艺术的计划,例如巴黎的伊文斯基金会的公共艺术比赛 (2002) 及意大利在托斯卡纳地区 6 个城市的公共艺术计划 (2003)。
胡介鸣
jieming hu
成为液体:艺术实践重思
becoming liquid and cosmopolitan: reflections on working in arts
胡介鸣,1957年生于上海,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中。胡介鸣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胡介鸣作品中的物体、材料、影像、交互程序及智能化控制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场域,饱含着无限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交织,彼此覆盖不断消解,又相互生成。其作品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感受,实际上是与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产生一种新的叙事关系。整个空间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
吉尔特·洛文克
geert lovink
平台之后:技术社会的重构after the platform: redesigning the techno-social
吉尔特·洛文克,荷兰媒体理论家、网络评论家,著有《不可思议的网络》 (2002),《暗纤维》(2002),《我的第一次经济衰退》(2003),《零评论》(2007),《无因网络》(2012),《社交媒体深渊》(2016),《社交媒体之后的组织》(与耐德·罗斯特合著 , 2018) 和《设计的悲伤》(2019)。绝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俄语版的作品集也于 2019 年正式问世。吉尔特所在的研究所负责会议组织、出版以及网络研究,其中网络研究的内容包括“视频旋涡”(在线视频的美学与政治 )、“与我们不同”( 社交媒体的替代品 )、“批判性观点”( 维基百科 )、“疑问社会”( 搜索文化 )、“金钱实验室”( 艺术领域的区块链和互联网中的收入模式 ) 等。他本人近期则正在研究数字出版领域和艺术批评的未来。
加入论坛 本次论坛不收取任何费用,将会以英语发言加实时字幕的形式发布。欢迎感兴趣的听众提前注册会议。
会务联系:dongxxhb@163.com
- 01
- 02
- 03
- 04
- 05
热点博客
新媒体实验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云顶yd2223线路检测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